2019年12月4日 星期三

[新聞] 2019 International Gamers Award (IGA) 獎項得主-茂林源記 & 林肯

在前陣子 IGA 的官網已經放上了今年一般策略類別-多人遊戲以及一般策略類別-雙人遊戲的獎項得主,多人遊戲如我私心所預想的由茂林源記 (Root) 拿下獎項,雙人遊戲則是出乎我意料的由林肯  (Lincoln) 獲獎。茂林源記作為不對稱角色能力類型遊戲的代表作,獲獎並不讓人意外。比起許多遊戲只是為了不對稱角色能力而加入角色,茂林源記是實實在在的連玩家所能執行的行動以及玩法都會因角色 (或者說陣營) 而完全不同,而且是每個玩家都不一樣,雖然這也導致了遊戲教學上的困難,並考驗所有參戰玩家對遊戲的理解度,但單就貫徹不對稱角色能力這個理念而言,我個人仍然認為茂林源記是成功的。

關於茂林源記的介紹可參考納吉姆大大的這篇文章,想聽聽設計師對於不對稱角色能力類型遊戲的想法則可聽 Ludology 第 163 集的相關討論與訪談,由於我尚未有機會 (恐怕未來也沒機會) 嘗試這款遊戲,於此就不多做討論。本篇後續將就林肯的規則做個簡單的介紹,讓大家能一瞥其遊戲的大概樣貌。



林肯 (Lincoln)是一款由 Martin Wallace 設計,並由英國的 PSC games (Plastic Soldier Company) 出版的卡牌驅動區域控制類型之遊戲,玩家在遊戲中分別扮演美國南北戰爭裡面的參戰雙方,亦即北方的美利堅合眾國 (簡稱為聯邦Union) 和南方的美利堅聯盟國 (簡稱為邦聯Confederate)。在遊戲中玩家主要藉由出牌來執行行動,玩家牌組亦為了貼近史實而會隨著時間而改變 (聯邦的牌組將越來越強,邦聯的牌組將越來越弱)。玩家的牌組可粗略分為三個時期,在玩家耗盡牌組並重洗第一次及第二次時牌組會增添新卡,並改變牌組的強度,第三次或之後洗牌時牌組的內容便不再變動,遊戲通常在這個時刻也已經分出勝負或邁向尾盤。

*林肯相關戰報可參考卓成桌遊之介紹

玩家在遊戲中主要藉由佔領各個城鎮來獲得分數,藉由船隻對敵方進行經濟封鎖 (Blockade) 亦可獲得分數;另外,玩家也可以尋求歐洲各國的協助,藉由歐洲的參戰與否來影響戰局。由於遊戲中玩家的手牌是唯一且最為珍貴的資源,如何在牌組消耗速度以及快速取得戰略上的優勢間取得平衡將是遊戲中重要的抉擇點。

與大多數的卡牌驅動遊戲類似,玩家的卡牌是一卡多用的,而上述卡牌在遊戲中基本上有四種功能。首先,玩家可以棄掉卡牌來支付建軍、造船、構築堡壘或是政治行動的費用;再者,玩家的卡牌可能具有上述的軍隊、船隻、堡壘或是政治行動之圖示,可以在支付其費用後打出,值得注意的是,打出後該卡片便會移除遊戲 (除了軍力為1的軍隊卡外),藉此限制了玩家的軍力總額及單位強度;另外,卡牌可能會具有領導 (Leadership) /移動/船艦移動之數值,在戰鬥或移動單位時可打出並依數值使用;最後,卡牌上可能會有標註「行動」、「免費行動」或「優勢」的效果,除了「行動」需耗費玩家每回合的行動數外,其餘皆是免費打出。

每位玩家每回合會擁有 2 個行動,並會在所有行動執行完畢後將手牌補充至各自的手牌上限,聯邦方的手牌上限永遠是 6 張,邦聯方則要看經濟封鎖/阻礙軌 (Blockade) 的數值來決定。玩家所能選擇的行動共有 6 種:
1. 部屬單位:軍隊、船隻 (推動經濟封鎖軌)、堡壘 (僅限邦聯方,防禦時防禦 +3) 或是政治行動 (推動歐洲軌),其中軍隊與堡壘只能部屬到我方所佔領且補給線未中斷的區域中
2. 移動軍隊:分為陸上移動跟海上移動 (僅限聯邦方)
3. 在交戰區域對敵方宣戰
4. 棄牌:棄掉任意張數的牌卡到棄牌堆中
5. 執行卡片行動
6. 跳過行動

宣戰的部分較為複雜,基本上流程為:
攻擊方宣戰-攻擊方出牌 (面朝下)-防守方選擇交戰或是撤退
若選擇交戰,則防守方先將自己該地點的部隊都移到交戰的半圓形小區域,再選擇是否出牌,雙方的戰力加總方式如下:
攻擊方:所有部隊的攻擊力 + 牌卡上的領導值;
防守方:所有部隊的攻擊力 + 牌卡上的領導值 + 堡壘數量 * 3 + 與己方同色之地區的防禦加成數值;

上述總和戰力數值高的人獲勝,平手的話防守方獲勝;獲勝方將捨棄交戰地點的一半單位 (無條件退位),落敗方將捨棄交戰地點的一半單位 (無條件進位) 並且撤退剩餘部隊到鄰近之由己方控制的地點或同地點不具有敵方軍隊的半圓形小區塊,並將歐洲軌上的指示物朝有利於獲勝方的方向移動,其移動格數 = 落敗方失去的單位數量。若交戰後該地點只剩下己方軍隊,則在該地點放上己方國旗,象徵己方已控制該區域,該控制權要直到對方完整控制該區域 (亦即該地點僅剩對方軍隊) 才會消失

若選擇撤退,則攻擊方棄掉已打出的牌,防守方撤退到同地點的另一個不具有敵方軍隊的半圓形小區塊;若同地點的另一個小區塊已有敵軍,則防守方需沿鐵路撤退到鄰近具有友軍之區域。無論是在什麼時候撤退,只要任意單位沒有合法的地方可撤退,該單位便視作被消滅並移出遊戲。

遊戲的結束/勝利條件則相當多樣,在這邊簡單整理如下:
1. 聯邦玩家第一次重洗牌時,若分數<2則邦聯玩家立刻獲勝;
2. 聯邦玩家第二次重洗牌時,若分數<5則邦聯玩家立刻獲勝;
3. 聯邦玩家第三次耗盡牌庫時,若分數<12則邦聯玩家立刻獲勝,反之則聯邦玩家獲勝;
4. 若歐洲軌跑到邦聯端,象徵歐洲國家介入戰局,邦聯方立刻獲勝;
5. 若在聯邦玩家的回合結束時邦聯方控制華盛頓,則邦聯方立刻獲勝;若在邦聯玩家的回合結束時聯邦方控制維克斯堡 (Vicksburg) 及里奇蒙 (Richmond),則聯邦方立刻獲勝。

上面的勝利條件實在很像繞口令,簡單而言,聯邦方每次用盡牌組的時候都是檢查遊戲是否結束的時刻,這也是結束遊戲的主要手段。

誠如 Martin Wallace 本人在說明書的最後所述,林肯是一款 「牌組破壞」型的遊戲,玩家在遊戲中必須在部屬軍力與牌卡保留上取得平衡。北方聯邦在遊戲早期的壓力相當大,必須盡可能地干擾南方邦聯的進軍;南方邦聯則有著與時間賽跑的壓力,畢竟己方的資源與兵力優勢將隨時間消逝,若未能在早期拿下戰局,優勢將站在北方聯邦那方。這部分雖然不完全與史實符合 (北方聯邦其實早期就具有優勢),卻也呈現出了一些南北戰爭史上的重點,例如南方過長的補給線以及彼此的優勢消長趨勢等。

整體而言,林肯的規則比我想像中的簡單,看完規則後會想試玩看看,沒有骰子而純然考驗玩家手牌管理功力的戰鬥機制也相當合我的胃口,相較於其他 IGA 雙人遊戲的提名者,林肯確實是個四平八穩的選擇。機制上的亮點我認為主要是聯邦方的牌組將作為遊戲各階段之倒數計時器,以及雙方的牌組將隨時間 & 動作選擇變化這兩點,整體結合起來我認為是有趣的,最大隱憂是平衡性的問題,這點尚待時間去驗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