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提到相撲,不知道你首先想到的會是什麼?是兩名身材魁梧、互不相讓的相撲鬥士?是獨特的場地?還是充滿技巧與視覺衝擊的比賽過程?若你問我,我會想到的是帶有上述特徵且具有三十年歷史的抽象棋類-角力棋 (Abalone) 。
在1987年由 Michel Lalet 及 Laurent Levi 共同設計推出後,角力棋前前後後曾被多家不同的遊戲公司發行,並在市面上推出過多個版本。若依其遊玩形式來分類,目前較廣為人知的版本大體上可以歸類為體積較大、適合定點遊玩的經典版/一般版、小巧輕便的旅行版以及電子化的數位版本等三種。而本文中用來介紹與開箱的,便是由 GoKids 玩樂小子推出的角力棋 (Abalone) 以及角力棋旅行版 (Abalone travel) 。不過,由於上述各版本的規則都一樣,因此本文所介紹的遊戲規則、策略與心得的絕大部分都可以無痛地套用在各種版本之上。
遊戲簡介:
在1987年的法國,Michel Lalet 及 Laurent Levi 這兩名營地輔導員 (Camp Counselor) 為了要讓他們平日所招待的訪客有新花樣玩,便一同著手開發新遊戲。這個遊戲必須夠簡單,以便能在短時間內讓訪客學會,且必須具有一定的策略深度,讓有遊戲經驗的玩家也能樂在其中。於是,他們開始對流傳已久的各種抽象棋類進行研究,結果,他們發現從古至今都沒有任何抽象棋類的概念是奠基在「推擠你的對手」這樣的概念上去設計,因此,他們便決定要將「推擠 (Pushing)」設定為新遊戲的核心元素。
有些讀者可能會好奇,遊戲開發是開發出來了,但好像從頭到尾都沒提到這遊戲的名字「Abalone」是怎麼來的。實際上,在角力棋剛推出之時,由於其類似相撲角力的特徵,有些玩家便將其稱為相撲遊戲 (Sumo Game);然而,Michel Lalet 及 Laurent Levi 內心中對於這款遊戲的名稱 (Abalone) 其實早有定見。Abalone 實際上是 Ab 這個字首加上 alone 這個單字而來,代表遊戲的核心精神以及主要策略-「Away from being alone (避免落單)」,玩家需要團結自己所操控的棋子,獲得推擠的優勢並抵抗對手的進攻。
很巧的是,abalone 這個字在英文中恰巧是「鮑魚」的意思,因此角力棋在台灣曾經有「大王鮑」這個相當詭異的譯名,不但與遊戲內容無關,亦誤解了角力棋名稱的真正意涵,令人哭笑不得。
至今,角力棋依舊在世界各地受到不少人喜愛,各個國家也有不同的機構依舊舉行著大小不一的角力棋錦標賽事,例如一年一度的 MIND SPORTS OLYMPIAD 就會舉行角力棋的世界賽,自1997年開始已經舉辦了22屆,相當不容易。順帶一提,今年的冠軍 Vincent Frochot 已經是第8次奪冠(2007, 2010, 2011, 2015, 2016, 2017, 2018 及 2019,橫跨12年),十分驚人!
遊戲配件 & 開箱:
首先,讓我們再次看看這次開箱的主角-經典版以及旅行版:
經典版包含一個與外包裝完美結合的棋盤、說明書以及黑、白棋子各14顆;說明書有詳盡的規則解說及範例,如果想深入研究角力棋的策略,說明書的最後也提供了一些專有名詞的解釋,方便大家在討論時能使用同樣的語言來溝通:
一般比賽並不會使用傳統開局,而是使用如下圖所示的 Belgian daisy (比利時雛菊) 開局:
推動的樣子如下,其實滿療癒的:
再來讓我們看看旅行版的樣貌:
從塑膠包裝殼拿出來後還有個紙盒:
主要的本體!基本上出門只需要帶這一盒:
打開後的樣貌:
展開後則是像這樣:
要特別稱讚的是棋子的收納設計,雖然偶爾還是會有棋子掉出來的情況,但已經比我想像中的來的滿意:
上圖中的小凹槽可供棋子滑入收納渠道中 |
依照標準設置擺好後則如下圖,個人認為質感比預期的來得好,雖然棋盤中間的線恐怕會讓有些人不太喜歡,這時候你可以選擇經典版XD
遊戲規則:
在角力棋中,持黑、白棋的雙方將交替進行回合,直到任一方將對手的六顆棋子推出場外而獲勝為止。獲勝條件(即推出場外之棋數)可以依據玩家的需求而做改變,來縮短或增加遊戲的進行時間。
在自己的回合中,玩家所能選擇的行動有以下兩種,且玩家每回合必須從裡面選一種執行:
1. 讓自己的1~3顆棋子直線移動 (In-line Move) 一格;
2. 讓自己的1~3顆棋子橫向移動 (Side Step Move) 一格;
而在上述這兩種行動中,只能藉由直線移動 (In-line Move) 來推動對手的棋子,且在推動對手棋子的時候必須滿足以下條件:
a. 自己的棋子數量比對手的棋子數量多(例如己方3顆推敵方2顆、己方2顆推敵方1顆等),棋子數量相等則彼此皆無法推動彼此;
b. 自己用來推動的棋子與欲推動的對手棋子相接,且上述對手之棋子與己方棋子所推動之方向在同一直線上;
c. 所欲推動的對手棋子後方沒有自己的棋子阻擋。
光用文字可能很難理解,以下我們用圖片來做解釋:
在沒有任何阻礙的情況下,玩家的棋子可以往六個方向移動 |
玩家所能選擇的第一種移動方式是直線移動 (In-line Move),上圖之白色箭頭方向即為可選之移動方向 |
玩家所能選擇的第二種移動方式是橫向移動 (Side Step Move = Broadside Move),上圖之白色箭頭方向即為可選之移動方向 |
只有藉由第一種移動方式-直線移動才能推動對手的棋子,上圖是三種可以推動的情況,因為己方(黑)的棋子數量比敵方(白)多 |
即便己方的棋子較多,仍有兩種情況下無法推動對方的棋子,上圖便是其中一種:當雙方都有3顆或以上的棋子時,無法推動對方 |
當敵方的棋子後方不是空格(被己方旗子佔據)時,不能推動對方 |
基本策略:
相信許多人在剛接觸角力棋的時候,會因為有「我應該要推哪裡?我的棋子應該往哪裡去?」的困惑,而不知道該怎麼下眼前的這盤棋;好不容易看到了進攻的機會,卻發現越進攻越是陷入進退兩難的泥淖,進而不想玩這款遊戲。我剛玩的時候也是如此,也在當時感受到強烈的挫折感。
實際上,角力棋是守重於攻的一款遊戲,這和遊戲目標可說是背道而馳,也因此很難掌握策略方向。為了避免初次遊玩時的挫折感,在這邊稍微分享一下遊玩策略的大方向:
1. 搶占棋盤中心:角力棋的棋盤中心是最安全的位置,搶占後在攻守兩端都能給予玩家莫大的優勢;
2.集中自己的棋子:集中便不容易被對方堆擠,不容易被推擠便代表自己能有相當的餘裕去佈局並伺機反擊,能夠在多個方向上有3子連線是最好的;
3. 分散對手的棋子,製造數量上的相對優勢:與上述第2點相同,既然集中有優勢,那我們便應該盡量分散對手的棋子,再以己方較多棋子的區塊去對戰對方較少旗子的區塊,在推擠上獲得優勢;
4. 防守,而後進攻:若玩過角力棋,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進攻後因對手的反擊一下子失去優勢」這樣的經驗,這是因為己方陣型最脆弱的時刻便是進攻的時刻,若沒有預想到後續的棋步,往往會在進攻後頓失優勢。因此,一開始先穩固防守,而後伺機進攻會是比較好的策略。
在知道了角力棋的基本資訊、規則以及玩法後,我想許多人會開始問:「既然角力棋有這麼多版本,究竟應該買哪種才是最佳解?」
各版本的比較:
經典版:雍容華貴,尊爵不凡
重量最重、體積最大且價格最高的經典版雖然不適合帶著走,但大顆黑白球的質感以及推擠棋子時的手感實在是另外兩個版本遠不能及的,而享受這些感官上質的提升其實也是遊戲的樂趣所在。因此,若是在家中與家人遊玩,經典版是我最為推薦的。唯一的缺點是經典版的棋盤的底盤是質感較差的白色塑膠盤,對我而言,若底盤是類似旅行版那樣的材質與顏色,那經典版就真的沒什麼好挑剔的了。
旅行版:輕薄短小,一盒搞定
重量最輕、體積最小的旅行版是實體版本中最便於攜帶的,相當適合作為旅行時隨身攜帶的小遊戲,在旅館或咖啡廳休息時便能快速來上一盤。相較於經典版,旅行版適合預算有限、常移動且家裡空間不足的人購入收藏,其配件質感遠超乎我的預期,棋子的收納也相當確實,推棋的手感雖然略輸經典版三分,但在CP值上我認為是勝出經典版許多的,不但棋子的材質與經典版類似,棋盤也比我想像得更為方便、堅固。唯一的缺點我認為是棋盤的開關不易,由於開盒所產生的震動較大,棋子有跑出收納格的可能,在打開棋盤時需要特別小心。
最便宜也最方便的版本,我想非數位板莫屬,若你的預算十分有限,那我強烈建議先由數位板入手,真的喜歡再購入實體板不遲。數位板的介面十分舒服,教學模式平易近人,挑戰關卡也有由淺入深學習基本策略的感覺,兩人單機對戰的 Pass-and-Play 模式也收錄在其中,對我而言,數位板著實補足了實體版所不能涵蓋到的面向。數位板主要的缺點則在於 AI 較弱、沒有中文語言選項以及多人連線模式不好用這幾點上,其中,沒有中文這點真的是相當可惜,尤其在遊玩挑戰模式的時候,如果看不懂提示跟關卡目標,那恐怕會多走許多冤枉路。另外,數位板沒有實體版「推擠棋子」的真實感受,我覺得就角力棋的「角力」這個方面,稍微少了點味道。
總的來說,角力棋的幾個常見版本都有各自的優缺點,重點是要先知道自己的需求,再依照需求進行選擇,沒有最好的版本,只有最適合自己的版本。
另外,角力棋在台灣也曾有過多個版本,甚至是盜版或仿作品也多不勝數,在正版代理品已經不好購入的現在,這次由 Gokids 玩樂小子所引進的角力棋經典版與角力棋旅行版可說是久違的代理正版,有興趣卻苦無管道入手的玩家這次千萬別錯過。
心得:
在玩過數場實體版以及數位板後,我個人認為設計師 Michel Lalet 及 Laurent Levi 的設計目標是成功的,角力棋的規則簡單且幾乎沒有須特別講解的例外情況,加上極為短暫的棋盤設置時間,讓角力棋如兩名設計師所期待般,成為一款易學難精、變化無窮的兩人棋類遊戲。
和許多抽象棋類,例如五子棋、西洋棋或圍棋等類似,角力棋相當需要玩家預先考慮到未來兩步、三步甚至多步後的局面,對於不擅於想像未來棋步的玩家而言,剛接觸時不免感到吃力。就如同我和白初對局的幾場,往往會有那種走了兩三步才發現「早知道應該不要這樣下,應該那樣走才對」,或是「沒想到這樣進攻馬上就被守住還被反打一波」等的想法。隨著玩的次數增加,我們才慢慢地從對局中掌握角力棋棋局的變化模式,以及控制中央、打擊側翼等策略。
在這邊,不得不提及角力棋中「掌握棋盤中央區域」的重要性,對於初學者而言,最先要學習的就是怎麼在維持自己的防守陣型的情況下,快速地搶占棋盤的中央區域,也因為上述「掌握棋盤中央區域」這個核心策略,導致角力棋有著較為明顯的先手優勢。在我和白的第一場對局中,由於我較早掌握了中央區域,且穩定地將白的棋子推擠至棋盤的邊界,導致局勢一路朝著對我有利的方向發展。因此,若要避免破壞新手的遊戲體驗,建議在教學時便先告知新手大概的策略方向,讓新手能在比較對等的狀態下與教學者對局。
另外,由於標準規則是被吃掉六子才算輸,在對局中常有「以子換勢」的情況,讓對方花時間吃掉自己已經救不回的棋子,進而換取掌控中央、掌控主攻權的局勢,往往是相當划算的;反過來說,確定能吃下的子往往不需要急著吃,反過頭來先顧好防守陣型通常才是對局時的最佳解。
對棋力相當且已經有不少經驗的玩家來說,角力棋的傳統開局配置有著節奏緩慢、容易形成僵局 (Stalemate) 的情況,其原因在於雙方玩家的棋子在開局時皆聚集在同樣區塊,易於防守推進而不利於進攻,雙方旗子在棋盤中央會師後往往會開始等待對方進攻而採取保守策略,遊戲將變得冗長而難耐。此時,玩家可以考慮使用變體開局- Belgian daisy,來改善上面的缺點。
總的來說,我認為角力棋適合對圍棋、西洋棋等帶有區域控制之抽象棋類有興趣,但又希望規則更為單純、策略更加簡單的玩家。角力棋好上手、易教學的特性也很適合闔家大小一同遊玩,只要對抽象棋類或是雙人遊戲不排斥,又喜歡接觸到類似玩具之實體配件的話,我認為角力棋是個很不錯的抽象棋類入門選擇。
不過,即便角力棋的規則不算複雜,就上述對局經驗來說,若沒有適當的教學引導及策略提示,對於較少接觸抽象棋類的玩家而言,前幾盤的角力棋仍然是充滿挫折感的。此時,建議先進行簡單的示範以及小規模(減少雙方開局所擁有之棋子數)的對局,或讓棋力較強的玩家進行讓子,來讓棋力較弱的玩家有適應策略的空間,進而完整體會角力棋的有趣之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