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
簡介:
圖片擷取自 BGA Qawale 遊戲頁面 |
石連一線 (Qawale) 是法國出版社 Gigamic 在去年 (2022)
推出的雙人抽象棋類遊戲,玩家在遊戲中要透過播棋的機制去散佈自己、對手及/或中立的棋子,並藉由在棋盤上形成己方
4 子相連的直線來獲勝。遊戲的繁體中文版已在數月前上市,由柏龍玩具代理發行。
紅方連成一直線而獲勝 (連線只看每個棋堆最頂端的棋子顏色) |
筆者認為石連一線最特別的地方在於規則的漂亮簡練,播棋與四子連線都不是什麼新鮮的機制,石連一線也一定不是第一款結合上述兩者的遊戲
(例如 Tak
也有類似的播棋機制),但要像石連一線這般將遊戲入門門檻降到如此之低的著實少見,而這也成了石連一線最讓筆者欣賞的地方。
以下,筆者將會介紹石連一線的規則,並分享玩過十數場 (BGA & 實體) 後的感想。
遊戲目標:
遊戲目標示意圖,上圖由紅方率先完成連線而獲勝 |
將 4 枚自己的石頭連成一直線便馬上獲勝,上述直線可為直、橫或斜向。
規則:
玩家雙方會分別持有紅色或白色的棋子,一開始共有 8 枚 (見上圖堆疊在場外的棋子)。設置完畢後從先手開始,玩家依序進行自己的回合,並依照下述步驟進行:
1. 將自己的一枚棋子放置到場上任一棋堆頂端
2. 移動 1. 的棋堆,直到棋堆的所有棋子都放置完畢
以上圖為例,白方進行自己的回合時,可以從場上的六個棋堆擇一放置自己的棋子,這邊白方選擇了左下角落的棋堆。
移動直到所有棋子都散佈為止 |
換句話說,玩家將棋子放到棋堆上後,此時棋堆的總棋子數等同於該棋堆的移動步數
(在上圖中等同於需移動 3
步),然後玩家一步步移動該棋堆,直到所有棋子都放完為止。
兩個移動限制的示意圖,假設白方選擇右上角的棋堆放子並移動 |
要特別注意的是棋堆的移動有以下限制:
- 不能來回移動,但可以繞一圈回到起點
- 只能朝上、下、左、右四個方向移動,不能斜向移動
終局範例,白方形成連線而獲勝! |
遊戲規則書並沒有提到行動後同時完成自己與對方的連線該如何處理,目前 BGG
上也沒有相關討論。筆者認為有兩種可能的解決方式,第一種是先完成連線者獲勝,第二種是當前回合的玩家獲勝,只要在遊戲前互相約定好即可。
心得:
遊戲範例 |
實體版遊戲範例 |
更難得的是,規則上的簡單與直觀並未減損石連一線在前幾場所能帶給玩家的驚喜與樂趣,若玩家沒有一定的抽象棋遊玩經驗,那遊戲的基本策略
(例如如何布局來形成連線 & 如何阻擋對手連線)
將需要玩家花上幾場遊戲來摸索與確立,這段過程仍會時不時帶給玩家驚喜感。
此外,由於石連一線的遊戲時長不長,玩家探索與反覆嘗試的興致也能在短時間內維持在高檔,同時上述遊戲時長也不會過短,不至於產生遊戲高潮還在醞釀就嘎然而止的感受;若以
Gigamic 的遊戲來舉例,筆者認為 Squadro 就略嫌太長,而終極四連戰有點太短。
因此,以面向家庭的輕量抽象棋來說,石連一線可以說是近幾年 Gigamic
雙人抽象棋產線中最令筆者滿意的作品。
棋盤上每個位置的強弱明顯不同,在連線自由度與棋堆累積的偏好度上都是 |
不過,若玩家對連線棋類有一點概念,且會在遊玩時分析盤面上各位置價值權重的話,那石連一線攻、防策略太過單調的缺點就會浮現,一開始雖然仍會驚艷於其機制上的結合,但玩久了便了無新意。畢竟石連一線的魅力有泰半是來自於其實體棋盤與棋子的質感與設計,在策略架構上並沒有提供有經驗的玩家新的切入視點,單就這部分來說,石連一線是稍嫌老套的。
石連一線的棋子摸起來十分療癒 |
因此,除非能像筆者這樣不太在意結果而是享受擺弄棋子的遊戲過程與手感
(尤其是實體版),同時身邊有適當的受眾,否則對尋求遊戲厚度與策略廣度的玩家來說,石連一線並不會是一款筆者優先推薦的抽象棋,在
BGA 上簡單嘗鮮體驗即可。
若撇開策略深度與獨特性的考量,那石連一線仍是近幾年 Gigamic
的雙人抽象棋中筆者最喜歡的,遊玩感受也相對放鬆舒服,在各種墊檔的時間空隙中都適合來上一盤,故筆者這邊仍推薦大家親自試玩看看,以確定自己的需求與口味是否有和石連一線對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