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7日 星期六

[心得] BGA 遊玩筆記 (三十七) - Murus gallicus (高盧城牆)


BGA Beta 遊戲清單 -21/08/06
由於「夏日遊戲月曆」這個活動的關係,最近 BGA 新增 Beta 遊戲的速度不如以往快,相較於筆者上次發文時僅新增了正在 KS 募資的 Volfyirion Guilds 以及 Lost Explorers,前者還在 8/5 先行下架退回封測,故這段時間可以說是沒什麼新遊戲進入到 Beta 清單內的。

設計師 Phillip Leduc 所開發的 Flash 單機版本有 Murus gallicus 的歷史介紹
今天要介紹的是 Murus gallicus (直翻為高盧城牆) 這款雙人抽象棋類遊戲,玩家在遊戲中的目標是要將自己的一枚棋子移動到對手的底線 (即對手的棋子一開始所在的位置),或是讓對手無法繼續行動。遊戲最大的特色在於玩家會使用兩顆相疊的棋子 (塔 Tower) 以及單顆存在的棋子 (城牆 Wall) 在場上布局,且玩家可以藉由將塔的兩顆棋子朝同一方向前進來改變自己場上的陣型,是一款相當特別但也不會太過複雜的遊戲。

Murus gallicus 是指凱薩 (Julius Caesar) 在阿萊西亞圍城戰 (The Battle of Alesia/ The Siege of Alesia) 中為了包圍坐落於阿萊西亞的高盧人堡壘所建造的城牆。由於該城易守難攻,故凱薩決定利用築牆圍困的方式來消耗守軍的資源,進而兵不血刃地破城。在高盧方屢屢突圍失敗、前來支援的援軍也被凱薩擊潰後,守軍領袖維欽托利 (Vercingetorix) 出城向凱薩投降,高盧自此完全落入凱薩之手。

從上述歷史情境中玩家可以隱隱約約感受到 Murus gallicus 是一款守重於攻、久攻不下則必落敗的遊戲,雖然遊戲中搶占棋盤中央位置的速度相當重要,但一旦戰線延伸太過,玩家將陷入後援不足而無法與對手持久相持的局面,且己方的防守城牆容易在此時現出破綻。故遊戲整體以抽象的方式模擬了阿萊西亞圍城戰中的情境,讓玩家體會圍城戰中雙方互相對峙、等待對手的陣型現出缺口的緊張感。

以下筆者會利用 BGA 以及設計師所製作的 Flash 遊戲來對遊戲進行規則介紹,並分享筆者迄今玩過十多場的心得。

Murus gallicus
圖片擷取自 Murus Gallicus BGA 遊戲頁面
遊戲人數:2 人
遊戲類型:多重勝利條件、播棋移動、吃子
平手可能性:無
未公開資訊:無
運氣成分:無

遊戲起始設置樣貌,黑方的目標是要移動到編號 1 的橫排,白方的目標則是要移動到編號 7 的橫排
如同文章一開始所述,玩家在 Murus gallicus 中的目標是要將自己的一枚棋子移動到對手棋子的起始設置位置,或是讓對手無法行動,率先滿足上述任一目標的玩家便馬上獲勝。遊戲開始時玩家會分別擔任圍城戰中的羅馬方 (白子,先手) 以及高盧方 (黑子,後手),並以兩顆一疊的方式設置己方的八堆棋子。遊戲中將這些兩顆一疊的棋堆稱為「塔」,並將單顆存在的棋子稱為「城牆」,上述的塔和牆便是遊戲中唯二的棋子堆疊方式。

由於玩家的目標是要移動到棋盤的對面,故遊戲中包含有移動棋子以及移除對手棋子兩種行動,玩家可以藉此從敵方的棋堆包圍網中殺出一條血路,進而抵達敵陣而獲勝。

棋子移動 #1,綠點代表棋子可以移動的方向
棋子移動 #2,可以看到原本位於 1g 的塔 (兩顆一疊) 向斜方移動,變成 2f 以及 3c 的城牆 (單顆)
由白方開始,玩家在 Murus gallicus 中會交替進行各自的回合,且玩家在自己的回合中必須從以下兩個行動中擇一進行:
1. 移動:將一座塔上的兩枚棋子向任意方向 (上下左右或斜向) 移動
2. 犧牲:將一座塔上的一枚棋子移除,並移除一枚與該座塔相鄰的敵方城牆 (單枚棋子)

以上面兩張圖為例,原本位於 1g 的塔向著左斜上方移動,此時 1g 上的棋子便會依序放到2f 以及 3c 上,形成兩座城牆。移動行動有幾個限制:
1. 移動路徑上不能有敵方的城牆或塔
2. 移動時可以堆疊到己方的城牆上,但不能堆疊到塔上,即棋盤的每一格內最多只能擁有兩枚自己的棋子堆疊
3. 必須完整執行移動行動,不能只移動塔上的一顆棋

行動範例 #1,綠底標示代表對手前一動的起點
筆者舉一個實戰中的例子來進一步說明上面提到的兩種行動。以上圖中黃底標示的塔為例,玩家可以用這座塔來向左斜上方、右斜下方以及右方移動,左方、左斜下方以及下方被自己的塔阻擋,上方以及右斜上方則是被對手的牆阻擋所以不能朝這些方向移動。

若黑方玩家想要執行犧牲行動,則圖中被打 "X" 的兩座白方城牆是可選的選項,因為這兩枚棋子與黃底標示的塔相鄰。在 BGA 遊玩時玩家的可選選項會用紅色底標示,故玩家不用擔心會有行動錯誤的問題。

獲勝範例 #1
獲勝範例 #2,綠底標示代表前一動的起點 (與終點)
遊戲有兩種可能的勝利情況,第一種是讓對手無法執行任何行動 (移動或犧牲),第二種是將自己的棋子移動到對手的底線。上圖所示為移動到對手底線獲勝的範例,可以看到白方位於 5d 的塔藉由向上方移動而獲勝。

獲勝範例 #3,白方在 3e 還有塔但黑方已經沒有塔來行動,故白方獲勝
另一種獲勝方式則如上圖所示,圖中的黑方已經沒有任何的塔在場上,所以沒辦法執行任何行動,故由白方獲得勝利。


變體規則:
遊戲中總共有三種主要的變體,在 BGA 上可以體驗到其中兩種,分別為:
1. 逃脫變體:勝利條件只剩下"讓對手不能行動"這條
2. 平衡變體:開局時白方選一座塔並將塔上的兩枚棋子放到第二橫排的兩格上,再由黑方決定要不要改操控白方。隨後,操控黑方的玩家同樣選一座塔並將塔上的兩枚棋子放到第六橫排的兩格上
這兩種變體在官方規則書內也有收錄,若想要知道設計細節可以參考規則書內的說明。

BGA 上沒有的變體為:
3. 進階變體:新增堆疊三枚棋子的「投石機」,該投石機不能移動,但可以攻擊位於前方五個方向且相距 2 或 3 格的對手城牆,或是將一枚棋子投放到前方五個方向上相距 2 或 3 格的空格內。攻擊方式與犧牲行動相同。投石機與欲攻擊之城牆或空格間可以具有任意數量的棋子。

採用進階變體時。每一格內的最大棋子堆疊數會變為 3,但要特別注意的是投石機不能移動,只能將一枚棋子拋出來進行攻擊或遠程移動。此外,投石機一樣會阻擋塔的移動。


心得:
遊戲終局範例,白方藉由在 5f 蓋出黑方無法阻擋的塔而獲勝
Murus gallicus 是一款相當特別的遊戲,玩家在遊戲中會利用塔以及城牆所組成的各種陣型來進行防禦與攻擊,並藉此模擬阿萊西亞圍城戰中兩軍在多道城牆間對峙的情境。由於玩家在遊戲進行時得要不斷的移動自己的塔或是犧牲棋子來阻斷對手進攻,故在戰線上難免會出現防守較為薄弱的地方,重現了當初圍城戰時羅馬方因為地形而沒辦法將城牆蓋好蓋滿、仍留下幾個弱點的戰況。筆者很喜歡這種藉由遊戲機制讓玩家抽象地感受到主題情境的設計,在抽象棋類中算是十分難得的。

此外,遊戲中將「移動」與「犧牲」組合起來作為主要行動選項也是在其他抽象棋類少見的設計,藉由棋子的堆疊來產生不同功能的棋子或是決定棋子的移動步數雖然常見,但藉此來產生各種移動陣型與「動態-靜態-動態...」的循環轉換倒是相當罕見的,這也是 Murus gallicus 最吸引筆者的地方,玩起來相當燒腦有趣。

若使用遊戲的標準規則,則遊戲整體來說可以化約為「黑方搶先在第三橫排/白方搶先在第五橫排蓋塔」的競速遊戲,玩家一旦在上述位置蓋出自己的塔,便能牽制黑/白方停在第二/第六橫排的塔,藉此在棋盤的中央地帶取得棋子數量的優勢,進而讓對手陷入可選行動較少的劣勢。因此,如何在建立防線的同時搶先將自己的棋子移動到上述區域是本遊戲的策略關鍵所在。

由於 Murus gallicus 的開局選擇較少,故玩家在熟悉遊戲後可採用平衡變體來增加開局的可能性,並可考慮利用逃脫變體來改變上面所提到的競速蓋塔模式,讓遊戲整體的變化性更為提高。進階變體筆者目前還沒有體驗過,但可以想見這個變體將會讓遊戲產生更多的策略可能性,並讓玩家的塔的移動自由度更為提升,遊戲將更不容易陷入兩軍在棋盤中線對峙的僵局。

總的來說,筆者很喜歡 Murus gallicus 這款抽象棋類遊戲,雖然這款遊戲已經出版多年 (2009 發行),且遊戲的棋局變化應該較為有限,但遊戲整體將「布陣→對峙→互相攻擊弱點→找到突破口→攻破防線」的整個情境做了優秀的再現,是稍微了解主題背景後便能體會到箇中樂趣的抽象棋類遊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